1 2 3 4

最新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正文

行业动态

乡村旅游的“六化”提升

发布日期:2011/5/6 9:19:04

      “十一五”期间,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既丰富了旅游业态,也实现了旅游富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乡村旅游营业收入1200亿元,1500万农民直接受益,现有“农家乐”150万家,休闲农业园区1.8万个,接待游客4亿多人次。但我们仍必须清醒地看到:乡村旅游还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的层次,与科学发展和人民群众满意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乡村旅游必须做好进一步的提升。
  一、向设施标准化提升
     对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来说,无论是游乐设施、餐饮设施还是住宿设施都有待提高和改善。如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的游乐设施,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客房基本设施不全,有的甚至不能提供热水等等。应制订出台乡村旅游点标准化改造方案,逐步完善提高,如客房住宿,至少要有独立卫生间、空调、电视、热水。床的宽度、床上用品可参照二级星酒店标准来执行。要从总体环境、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基础设施、安全要求等方面提出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二、向服务规范化提升
     服务不规范也是目前乡村旅游存在的通病,不管是景区景点,还是休闲农庄、农家乐,都存在这个问题。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的方式,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从基础设施、资源特色、接待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游客反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同时,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旅游知识、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规范化水平。
     三、向产品差异化提升
     乡村旅游产品不能说是千篇一律,但是同质化现象还是严重的,如“农家乐”形式,除吃吃饭,打打牌,最多加上个钓钓鱼。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在这一点,应该借鉴北京市的成功做法,北京市旅游局出台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总结推出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四、向发展低碳化提升
     乡村旅游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它的可持续发展最应关注的是环境保护问题,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才是科学发展,才符合旅游转型升级的要求,决不能再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乡村旅游要向发展低碳化提升,其核心要求就是环境保护的最优化和能源消耗的最低化,就是尽量减少旅游发展带来的碳排放,以获取最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绿色饭店理念指导乡村酒店、乡村民宿的发展;以生态景区的理念创建乡村旅游景区(点),积极倡导文明、低碳的休闲游览方式,提高游客的文明旅游意识。
     五、向营销品牌化提升
     乡村旅游确实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经济效益差、营销能力低等不足。在营销方面缺乏品牌,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当属“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中国十大古村落”、成都“三圣花乡”等。同质化严重,低水平开发带来只能是恶性竞争,最终都难以为继。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浙江宁波奉化的滕头村,利用世博良机,打响了“中国第一生态村”的品牌,效果非常好。除全国性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六、向管理组织化提升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由自发到自觉经历的,10多年的发展,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带来了行业自律不严,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的问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作用,其核心作用就是三个方面:“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返回顶部

总部地址:广州科学城天泰一路1号5A  服务热线:(8620)82181087  传真:(8620)82181281

办事处地址: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天泰一路一号5A 邮政:510530 Email:service@sino2sino.com

技术支持 (020-82181087) vipservice@honya.cn

盛世君悦版权所有 2000-2024年 粤ICP备1204304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02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