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老建筑,怎样才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答案,或许就是年轻一代乐于接受,并且会经常去才够格。没错,当“网红”这个词与老建筑发生碰撞时,代表着年轻潮人对老楼的极高称赞。那究竟怎样的老楼才具备“网红”资格呢?在广州老城区的闹市当中,有两栋老楼用“穿越”的设计语言,巧妙地把现代艺术“住”进了旧建筑,且呈现出一种公共的、自由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艺术空间。对比过往常见的将老楼重新改建成或民宿或酒店或餐厅或会所,网红老楼选择以文创为主导的“以旧焕旧”法,它们不断增长的年轻粉丝让人不禁思考,这会不会成为活化老建筑的空间设计新方向?
旧式改建
以商用私密空间呈现历史风貌
曾经,老楼对于广州市民来说,只是大批被空置的破败老楼,或剩下零星住户的旧建筑。随着大批的设计团队以及资金介入,不少经典的岭南特色老楼被改建修缮成为“焕然一新”的建筑,获得建筑生命的延续——但大部分的改造设计是以商用私密空间的方式呈现的,比如馨园:这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小洋楼在越秀区窑后横街一号空置了七年后,由广东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刘峰院长接手,保留了民国红砖墙、水磨石与花地砖以及考究的房间分隔,改造后将其活化利用为文化体验酒店。
再比如农林上路14号——一座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西合璧式洋房:历经了两年的荒废,再经过为期一年的修缮,在维持了历史建筑原貌基础上,拆除了非法搭建和加建,整治了外接管线和周边庭院景观,于2017年展示出焕然一新的民国风采,也因此活化利用为商务办公场所。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地标式的建筑空间,大多被改造成全新的空间,虽然保留了历史原貌,但其商用和私密的属性,容易与年轻的人群产生隔阂。这种隔阂主要体现在两类心理活动上,其一,年轻人认为“这里应该很棒,但我没有在这里消费的需求”;其二,“这里设计感觉很厉害,可是我不太懂”。这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明显脱线感,是年轻一代对老楼旧式改造不太感冒的原因。
而此时,网红老楼的出现,让老楼的历史厚重感变得轻盈一些,让年轻一代更容易对其产生兴趣,进而作进一步的了解,这也许正是设计师们追求的改造新方向。
新式设计
解锁新技能打造公共艺术空间
如果你认为“公共艺术空间”是指一个特定的场所与范围展示艺术概念的话,那未免失之狭义了。广州著名跨领域设计师、策展人李伟斌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共艺术空间不仅是四墙之内的固定范围,更多应该展现于人们走过时视觉流动所看得到、触摸得到的区域。2016年年底,位于北京路225号的老楼(现为“歌莉娅生活概念会所”,简称“225”)完成了第二次的改造,将顶层设计成充满岭南特色风情民宿,每晚售价达到三千元且一房难求,让人大叹不可思议,因而被称为“面向国际的一个岭南文化空间”。“老楼改造也不是一步到位一成不变的,它需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做一些恰当的更新。”李伟斌将原本首层的亭阁流水小花园改成了更具备“网红”特质的复古花砖花园,人们推开门走进来就能随意荡秋千,买花,拍照,或继续往楼上逛,看展,看画,喝一杯特饮,满足了年轻人所看重的各种场景。
有些变化我们要从空间内里揣摩,但有些改变我们可以从建筑外围即可感受到。中山三路2号民居(现为“星巴克臻选店”),广州典型的红砖独立小洋房,相比起临街的骑楼建筑,这栋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毗邻主干道不到50米,经历了新冶、Golf贰的夜店时代,2016年终于由星巴克中国设计团队操刀,改造成年轻人日常打卡的场所。星巴克中国设计团队代表告诉记者,这栋楼因归类为历史建筑,所以在改造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顺着这些元素加入现代设计语言去发挥,反而成就建筑本身所呈现的最好空间。”这间被网友们调侃为“最不像星巴克的星巴克”,以网红姿态呈现出一个具有精品酒店DNA的、除了居住与工作空间外的第三空间。
设计技法关键
保留老建筑核心神韵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李伟斌对广州旧建筑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这让他在进行“225”改造设计时坚持这一个原则:修旧如旧。也就是说,老楼再经过设计改造,它依旧是那一栋老楼,它建筑内里的核心灵魂不应该被随意更改,旧建筑它原本的韵味很重要。“‘225’在第一次改造时曾被鉴定为危楼,”李伟斌回忆说,“我们花了足足8个月的时间仅仅是在加固梁柱,修缮外墙以及防水防火的安全处理上,甚至连骑楼顶上那把快要坍塌且仅用于装饰的‘梳子’,也用整个钢架构件来加固拉紧‘救’回来。”李伟斌表示,楼顶原本加建的宛如梳子形状的装饰建筑,他也曾想过放弃拆掉,但回看老骑楼的旧照片时他却舍不得,还是保留了下来。现在,如果你住进了这个价值不菲的民宿,第二天早晨你就能在骑楼最顶层的空中玻璃房中享用早餐,同时顾盼这把经年的“梳子”,俯览整个北京南路步行街。
与“225”对比,中山三路上的星巴克则显得更西式一些。进行改造设计的设计团队认为,保留这样一栋老洋楼建筑的质感的一致性是动工的大前提。“我们希望来这里的有新人也有旧人,改造的设计主要通过一楼到四楼的垂直式体验来感受流逝的时光与人情味。”设计团队特别指出,位于四楼的“艺·廊”,是他们从未有过的尝试。团队将其打造成一个公共艺术空间,能让艺术爱好者自由穿梭在这个免费领域,感受生活中可触碰的艺术气息。“在保留原有岭南建筑整体质感以外,我们在内饰上也做了精心设计,选用天然祖母绿色大理石、沉静的胡桃木、怀旧的古铜金属等元素,注入到这栋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当中。”设计团队说,这栋80多岁的建筑还时髦得很。
设计细节逐个数
网红老楼打造的公共艺术空间,从你一踏入这栋建筑便已包裹着你,细小到一个门把手、一块花砖、一段扶梯,硕大到一根顶梁柱、一整层展览空间……点滴汇聚的全都是改造者刻意设计的“不经意”,都是为了在最大限度保留老建筑神韵的同时,让人感觉到现代设计的巧思与魔力。
楼梯:
放弃电梯 保留四层楼高木扶梯
李伟斌表示,“225”的楼梯扶手是整栋骑楼保留最完整的部分之一,每个路过的人都能用手触摸感受旧时代工匠们建造时不平整的“瑕疵”,“由于那个年代的建筑仍旧没有工业化,像四层楼长的扶梯把手这样的活儿,工匠们都是徒手把木头扭着上,细心触摸你能感觉到木头独一无二的扭曲面。”在现在看来,李伟斌将许多人当时认为应拆掉重做的木扶梯修复保留了下来,是最正确的选择。90%的部分都是原来的面貌,触感时而直、时而弯曲,他认为长达四层楼高的木扶手成为了最低调的装置艺术。
墙身:壁画涂鸦增添艺术气息
在“225”原本逼仄的楼梯转角,诞生了一面可以让好几个人站在前面拍照不穿帮的大型壁画,这是由插画师江杉着手创作的墙画作品
中山三路2号民居,配合老洋楼复古又洋气的气质,在一楼的墙上,就是艺术家Hsuan用回收的咖啡滤纸叠放以及咖啡印渍绘制而成的派克市场墙画。设计团队表示,“我们希望坐下休息的人能在抬头时看到这种拥有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
满洲窗:
借光线打造开放空间
满洲窗是广州老建筑的一个经典元素。而老洋房有一个建筑优势,它原本窗台的设置大都是向阳的方位,阳光投射进来本就采光十足,所以设计团队将这些细碎的满洲窗所在的小房间全部打通,切割成开放式的公共空间,桌椅板凳可随意搭配移动,抬头处可见斑驳的满洲窗光影。
未来趋势:
打造集体回忆传承岭南文化
“如果说潮流是一个圆,那么复古是一种让年轻人认识到传统老广文化的好方式,”李伟斌自豪地说,“现在流行的各种类型文创社,玩得最火的是花砖以及花砖上的印花衍生物,但实际上在广州最早应用到实体上的是在我们第一次改造的‘225’花园里。”据李伟斌回忆,民宿开业时张小川在顶楼花园尝试布了一次小型艺术展,而同名首饰系列“蚁·泉”在这之后才面世,“往往流动的创意思维是这样诞生的,一次老楼内的偶遇,一次灵感的迸发。”此外,说到文创(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李伟斌认为在未来,这不再仅限于少数文青群体的爱好,最好的出路是一种集体回忆引发的复古风潮。“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自由且可进入的空间,让年轻人真切感受来自时代碰撞后的历史美,而不再是纸上谈兵乱瞎想,这是一个可以看得见的,能传承文化的可持续的方向。”李伟斌说。
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全国设计大师郭明卓指出,老楼由于大多位于老城区商业圈中心,拥有极其旺盛的人流优势,对于它们的再造设计来说:亲民化、趣味化、开放式,将是关键要素。“广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旧有的建筑群就是历史的见证,改造不是一味地推倒重来。”郭明卓认为,这是一个活化的过程,是现代时尚功能植入旧建筑的设计过程。说起欧洲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旧房子,郭明卓深有感触地表示,广州的老城老楼完全可以是这种模式,一方面旧建筑遗留的历史元素被保留,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设计师植入现代的功能而使之被人们广泛体验。“广州已经拥有为数不少的国际性高楼大厦了,但对于一般大众来说难免觉得冷冰冰,而旧区老楼的活化改造将是寻回人情味的开始。”郭明卓笑着说,广州是时候补充一张有人文气息的、有温度的城市名片了。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电子邮箱:lyjghc8107@gz.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