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作为广东省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广泛分布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且多位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区,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沿线资源丰富的特点,对发展全域旅游具有先天优势条件。其保护与利用工作通过持续深入地发掘历史文化内涵、整合串联沿线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策划丰富的活动赛事,弘扬了岭南优秀文化、促进了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在对历史文化资源认识、活化利用方式、保护建设方向、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南粤古驿道建设工作与全域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不谋而合。丰富的实践经验证明,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为探索符合广东实际的全域旅游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可成为推进广东省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
“你们广东人太聪明了,把那么多别人已经淡忘的历史遗产一步步发掘出来,通过线性保护的模式把沿途的历史故事、人文风情和生态景观串在一起。这些灿烂的文化,成功地抓住了我们的眼球。”马来西亚青年苏哈里与梅州籍华侨罗先生近日来到梅州松口镇,对当地一些古村落遗留的南洋建筑文化景观赞不绝口。同时,他们还对广东以松口为起点、正在修复中的“梅州大埔三河坝—潮州饶平麒麟岭、梅县阴那山古道”竖起了拇指。
近两年来,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组织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为广东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的动力,并成为我省构建全域旅游重点特色品牌的有力抓手。今年,11条正在打造、总长约700公里的南粤古驿道重点路线,将有望在国庆期间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的爆款线路。
亮点1 丰富“风情岭南”与“毓秀山水”旅游内涵
加强资源整合,创新产品供给,是当前广东以南粤古驿道为抓手,建设全域旅游大品牌的基本思路。
目前,广东正着手集合古驿道旅游线路的建设,突出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力度,策划开发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和旅游文创衍生品,塑造“风情岭南”。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提高古驿道的可看、可读和可歇的设施,广东正加大对南粤历史名人故居、地域性特色小博物馆、典型的农耕景观等人文历史文化场所的保护与建设,前期通过古驿道研究已经确定了张瑾瑜故居、林云陔故居、吴光亮故居、张文湛故居等名人故居修复,近期则结合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已经着手对海陆丰羊蹄岭古道走出来的丘东平,兴宁平远古道的姚子青、李秀藩、林钦才,河源连平古道的阮啸仙等名人故事进行发掘研究,准备将他们的事迹铭刻在驿道上,并标注故居所在位置引导游客,同时抓紧在名人故居布展和清洁环境。
由于南粤古驿道基本涵盖广东省不同类型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因此,古驿道有望成为天然的地质公园,展示岭南特有植物、动物、古生物的科普讲堂,以及展现岭南“毓秀山水”品牌的绝佳载体。目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已指导各地依托古水道、山地古驿道等打造特色徒步线路,展示岭南秀美风光。结合古驿道徒步系统,在沿途驿站进行动植物、地质地貌等科普和展览,寓教于乐,将南粤古驿道打造成为一座永不落幕的天然自然历史博物馆。
亮点2 特色文体活动催生“粤美乡村”蝶变
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四变工程”——推动产区变景区、推动田园变公园、推动劳作变体验、推动农房变客房,是南粤古驿道进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活化的具体方向,也是我省重点打造的“粤美乡村”特色旅游品牌的关键所在。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下沉至乡镇所带来的政策叠加效应,已在显著改善沿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使古驿道沿线村庄统筹谋划,协力建设,助力打造出一批“驿道美丽乡村”。同时,通过积聚人气,引导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古驿道沿线乡镇集聚,进一步凸显了乡村在全域旅游中的重要作用。乡镇借“南粤古驿道”的东风,由全域旅游战略的幕后支撑辅助者,转向更为重要的引领和带动者。
据统计,2016年—2017年,广东各地依托南粤古驿道共举办了18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参赛运动员、户外运动爱好者和群众多达38万人。古驿道骑行赛、徒步穿越丹霞山、古驿道红色徒步之旅、铁人三项挑战赛等古驿道赛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户外运动。南粤古驿道将原本独立的赛事活动予以整合,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运动中体验驿道之美。
河源粤赣古道、从化莲麻古道更是借助古驿道活化利用,将自身的民宿打造成为乡村旅游典范,通过将古驿道与果园采摘、生态养殖、旅游景点等资源融为一体,充分释放了古驿道沿线特色乡镇的产业活力。2017年,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吸引了21所高校师生参与、收录450个青年团队设计方案,累积20万次百度关键词搜索量,吸引日均近700人次浏览,充分弘扬了岭南文化,形成了众多可带来经济效益的旅游文化产品,如连州水晶梨包装设计等对地方农产品的销售就大有裨益。“艺道游学”活动吸引近两万个家庭参与其中,丰富多彩的文创活动引导城市中的青少年走进乡村,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带动了亲子游、农产品销售等乡村经济发展。同时,文创活动在社会各界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意识,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共享。
亮点3 11条重点线路各具特色主题
2017年,南粤古驿道围绕镇村打造了广州从化古道、潮州西片古道、韶关梅关古道、韶关西京古道、汕头樟林古港、江门海口埠、岐澳古道珠海段、云浮古水道共八处古驿道示范段,为不同游客打造差异化的古驿道旅游产品,使南粤古驿道成为旅游的新去处。如乳源就在南粤古驿道带动下,举行了乳源首届西京古道文化旅游节。示范段的建设对旅游的带动效果明显,2018年春节假期,古驿道景点21家南粤古驿道景区在此期间共接待游客97.4万人次,同比增长32.5%,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35.4%,显示出强大的游客吸引力。
2018年打造的11条重点线路,依托各自独特的风俗民情、历史典故、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以及农田垦造、田园风光、美丽乡村、风景名胜以及植物资源、地质地貌景观等自然资源,总结提炼出了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主题。下半年,南粤古驿道更是在广东旅博会上亮相,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了南粤古驿道的价值和魅力,成为乡村精品旅游产品,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亮点4 补齐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在针对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设中,我省提出要强化城市中心、交通枢纽到古驿道重要节点的无缝快速衔接,明确要一条二级公路通达古驿道重要节点;明确南粤古驿道沿线站点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先安排南粤古驿道的支线道路路网规划和项目建设,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际上,南粤古驿道的分布与广东省乡村振兴重点区域高度吻合,在古道两侧纵深5公里范围内的省定贫困村达到1320个,约占全省贫困村总数60%。因此,古驿道建设工作能够实实在在推进落后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一是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南粤古驿道建设完善了交通衔接系统,建立了古驿道文化线路与区域交通系统、城镇公共交通系统和绿道系统的衔接,建设了交通连接线、设置交通换乘点、完善停车配套设施、加强与绿道网衔接;二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例如为古驿道所在村庄配套建设了一批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以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三是通过布局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如韶关南雄市以“千年南迁古道、多彩活力绿廊”为形象定位,已建成了珠玑古巷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停车场、大雄禅寺至聪辈村滨水绿道、全长约1.3公里的体育廊道等。
亮点5 坚持绿色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
南粤古驿道的修复与利用,正是以优质的生态空间与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古驿道串联丰富生态资源、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绿色发展,普及了生态旅游的先进观念,开拓了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南粤古驿道是全民共享的文化资产,保护修复要以保持历史原真性为原则,避免画蛇添足,在修复和利用的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多采用当地原生材料,减少对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干扰。同时,南粤古驿道的建设工作注重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开展净化、绿化、美化行动,为全域旅游发展全面优化旅游环境。
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
70%南粤古驿道遗存集中在山区,串连1320个省定贫困村
古道边上发起精准脱贫攻坚战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初始关注点是乡村,随着近年的持续推进,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一项与精准扶贫脱贫紧密结合的实践工作。”近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指出。
根据普查调研,现存南粤古驿道遗存分布在空间上与省定贫困村分布高度契合,在南粤古驿道沿线左右两侧纵深5公里范围内的省定贫困村数量多达1320个,约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0%,此外,现存的70%古驿道遗存集中于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包括南雄梅关古道、乳源西京古道和连州秦汉古道等在内的古道沿线区域,都已成为广东精准扶贫工作主战场。
焦点1 丰富精准扶贫方式重拾乡村文化之本
在广东省政府的指导下,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工作重点逐年深入,由对古驿道历史遗存的全面普查、统筹规划,向建设重点线路和谋划古驿道沿线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转变。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看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和精准扶贫工作均具有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等特点,工作过程中充分实现了政策和资金的叠加效应,从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网络扶贫、农房建设等多个方面,惠及贫困村村民,进一步提升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
该厅在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掘了古驿道沿线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以“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整合沿线自然、人文等特色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为宗旨,策划举办了多场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通过整合“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广大院校师生,凝聚专业力量,不断为活化古驿道乡村历史文化献智献策。在文创产品中,既包含特色民俗饰品、农产品包装盒,也包括建筑更新方案、乡村品牌宣传文案等,可谓精彩纷呈,部分文创作品按照成本价举行义卖活动反哺于当地贫困中小学,也是对精准扶贫方式方法的创新型尝试。此外,艺道游学、摄影大赛等活动以其精彩的组织形式,吸引城市的人们走进乡村,产生新的消费和商机,将带动经济发展落到实处。同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共享,提高了村民们对家乡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焦点2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扶贫
南粤古驿道以线性空间载体串联沿线乡村,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实现了对乡村文化内涵的再次发掘,成为乡村取之不尽的发展源泉。
首先,策划古驿道主题文体活动为农村特色产业打响品牌。2016年—2017年,以南粤古驿道及沿线乡村,特别是贫困村为载体,广东省举办了18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参赛运动员、户外运动爱好者和群众多达38万人。定向大赛串联起古驿道沿线好山好水,更深入沿线乡村深处,将南粤古驿道与乡村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但将全民健身、绿色出行等理念通过赛事传播到乡下,更加强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为留守的乡村儿童开拓了视野,也让前来参加活动的商家发现了新的商机,为“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更广泛的销售渠道。
其次,在特色农产品产销环节实施帮扶指导。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带动旅游业发展,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销量,有关部门引导特色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以品牌效应促进当地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将古驿道历史游径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线相结合。古驿道线路在规划时,主动串联农业种植园、农产品加工园、手工艺品售卖点等,依托古驿道主题活动集聚游客人气,带动乡村特色农产品销量增长和品牌传播,切实为村民带来实惠。
与此同时,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还是复合型工作。广东特别重视将文化、体育和旅游等产业充分融合,为村民返乡创业、居家灵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便利,创造大量适合于村民的就业岗位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条件。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掌握娴熟技艺的工匠,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南粤古驿道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中,进一步提高了劳务收入,为解决贫困村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途径。
焦点3 开发民智激发公众参与乡村治理
实施精准扶贫需“授人以渔”,需要从发展教育、推广新技能技术等多方面,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实际,有针对性提升村民劳动技能和思想认识,解决脱贫的疑难杂症。
在专业人才扶贫方面,今年开展的“美丽宜居乡村行动农房改造示范项目”中,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传播先进理念、建立传统文化自信、提供技术咨询”为目标,以“三师”专业志愿者为先导,通过南粤古驿道作为媒介,让有见识、有知识、有技术的专业人员投身到乡村建设当中,无偿为贫困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和技术指导。
在专业信息和技术方面,推进贫困村村民生活的信息化水平是精准扶贫工作之一,南粤古驿道保护以设立古驿道标识电子信息柱为开端,以古驿道文化创意产品为媒介,进一步加强古驿道沿线贫困地区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引进电商平台,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等,通过线上渠道扩展农村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实实在在促进农民增收。
在教育健康方面,除了古驿道文化、体育活动带来的广泛影响力,大学教授、青年教师更是深入乡村,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南粤古驿道历史、动植物科普知识等方式,为乡村的青少年儿童打开了新知识的大门。未来,南粤古驿道历史游径沿线规划建设的卫生站、急救亭等基础设施,不但能够服务于游客,更为广大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便利。
在专家看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作为重实施、重成效的实践性工程,离不开村民积极参与,离不开全社会共同投入,同时也是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实践,是扶志教育的新课堂,从思想、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实践过程中,村民对家乡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乳源,村民自发组织清理古道沿线杂草,不但是对“九月除道,十月成梁”习俗的延续,也充分体现了村民对家乡变得更美好的期望。在连州,南粤古驿道志愿活动通过邀请村民一同制作古驿道标识、改造沿线农房等方式,让村民进一步了解南粤古驿道的工作意义,并宣传了科学的农村建设理念。
乡风文明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以今年开展的“不留白色污染的旅程”为起点,未来的古驿道工作需要策划更多公共志愿活动,将绿色发展和低碳环保等理念传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将岭南文化的魅力、文化产品的创新展现给村民,进一步丰富村民生活,并为村民提供新的休闲游憩生活方式。
撰文:冯善书
编辑统筹:李杰伦
本版图片均由省住建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