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如何完善环境治理,建设与市民共享的城市生态系统,是广州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广州是一座“水城”,67公里长的珠江水系前后航道贯穿广州中心城区,串联起江心59个江心岛,连通1333条大小水道河涌。
展开广州地图,一座座江心岛犹如一颗颗绿色宝石镶嵌在弯弯水道上,岛上鱼塘瓜田,鹭鸟低歌,四季花开,与城市的山水同呼吸;一座座江心岛又是城市文明的见证者,江边村民登岛耕作,渔舟唱晚,五谷丰登,创造了美好富足的生活;一座座江心岛就是一个个生命共同体,一个自成系统的生态系统,它容纳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相互关联互动,构成了广州城市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保护江心岛,呵护这些宝贵生态资源,已成为广州城市治理者响亮的声音。
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之《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中提出,要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的、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广州已经明确要将市域江心岛全部纳入保护,广州市国规委的相关规划提出,要打造“与自然和谐、与城市共生、与市民同享的珠江生态岛链”,共建绿色的岛、共享的岛、舒适的岛、美丽的岛,将珠江江心岛划分为严格保护类、限制开发类、优化利用类3类并确定相应保护通则。
在这些岛屿中,有少部分已经开发利用,但更多的鲜为人知,其中甚至还有一些是无人岛,人迹罕至。这些岛上自然风貌如何?那里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未来将如何保护它们?而对于一些已广为人知、久有人居的江心岛,它们的整体治理有什么新举措?本报于《美丽广州》系列专栏中推出《登陆江心岛》系列报道,以记者登岛探秘形式揭开广州江心岛的神秘面纱。
在广州最南端,有两座孪生兄弟般的岛——上、下横档岛,它们站立在珠江口虎门水道主航道湍急江水中,两岛相距约650米,因上拦珠江洪水,下拦南海海潮,故称上、下横档岛。
因占据扼守珠江口咽喉的独特位置,这两座岛在广州商贸发展和近代军事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留下了深深的历史标记。
南沙竟然也分布着虎门炮台
上横档岛距南沙区陆地2000余米,一点不远。日前,记者乘快艇登上了上横档岛,在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人员带领下,寻访这座珠江口小岛的故事。
出发前,记者站在南沙横档岛旅游码头远望,右前方江海中,雄伟的虎门大桥出现在眼前,桥柱像梳齿般密密竖起,梳齿背后有一座葱绿小岛。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岛就是上横档岛。
很快,记者乘坐舢板快艇出发。快艇飞驰激起阵阵浪花,朝着岛的方向飞驶,把后方南沙新区高楼渐渐甩开。约10分钟后,快艇从虎门大桥底穿过,到达上横档岛。
记者从一座临时码头登岛,映入眼帘的第一块介绍牌,上面写着“虎门炮台旧址”。
为什么南沙区也有虎门炮台?
见记者疑惑,工作人员马上解释起来,“虎门是珠江八大入海口之一,是虎门炮台要塞群所在地的统称。虎门炮台不仅仅分布在东莞虎门,南沙辖内的众多炮台也是虎门炮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横档岛全岛都被列入保护范围。”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虎门炮台群主要分布于珠江口虎门航道两岸和江中的三个岛上,分别为上横档岛、下横档岛、大虎岛,三岛都在南沙境内,扼守着号称中国南大门的珠江口,守护着广州。
上横档岛曾是世界先进的海防要塞
上横档岛虽小,炮台遗址却不少。在这座面积仅0.079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上,仍遗存着鸦片战争以来的8座中西式炮台与炮池,这些炮台遗址主要修建于光绪十年,炮台之间由全长210米的战壕联系着。此外,岛上还有官厅、火药库、交通壕等各种海防军事设施遗迹。
鸦片战争前,民族英雄林则徐布下的“金锁铜关”的一部分桩基就在横档岛上。鸦片战争后,横档岛曾引入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炮,射程最远达10000米,构建起世界先进的海防要塞,在世界海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现在岛上遗存了两门参与过鸦片战争的炮,我们去看看。”说着,工作人员带着记者寻访起炮台遗址来。
“这里是火药库遗址,旁边的小房子是兵勇房!”展现在记者面前的一处大坑,坑内砌有墙体,工作人员解释说,原来火药库类似山洞结构,上方有山体覆盖的,后来被破坏掉了。
随后,记者通过一条宽阔交通壕来到了一处炮台——永安台,工作人员说,这座炮为仿制的后膛炮。在鸦片战争之前,炮台上安装的都是固定发射的前膛炮,射程不过1000米左右;而到中法战争之后,岛上安装的则是从德国引进的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炮,不仅炮身可以在圆形炮池里作360度旋转射击,其射程也可以达到3000米~10000米。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岛上不少炮是后来照原样等比例的复制品。
“纵观横档岛炮台史,全盛时期是在1843年清道光年间重修之后,岛上有大炮100门,官兵500多人。”
虎门炮台研究专家、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利平认为,上横档岛炮台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海防炮台之一,到光绪年间重建之后更成为世界级的海防军事要塞。“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上横档岛后,部分大炮被拆走,还有一些被推入了大海。”黄利平告诉记者。
强大火力扼守江口 助力广州成为通商口
在上横档岛上,有一座名为官厅的老建筑,它正是当年清朝商贸运作的见证。
来到官厅,工作人员介绍:“官厅这里原设置了海关税所,凡是由珠江口进入广州的商船,都要在上横档岛停靠,接受检查与交税。”所以,南沙上横档岛和岛上的炮台长期被外国人称为“税关”和“税关炮台”。
“这样的进出关模式,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黄利平告诉记者,乾隆二十二年时,由于英国商人多次违反清政府禁例,并有“移市入浙”的趋势,企图直接打开中国丝茶产区的市场,使宁波有成为另一个澳门的可能。这种形势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清政府宣布封闭闽、浙、江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对外通商,这就是我们说的“一口通商”。
黄利平认为,由于当年广州虎门炮台的设施、火力和工事在国内均属最佳,遂使得粤海关在乾隆年间被清政府在粤、闽、浙、江四海关中选中,成为“一口通商”之地。由此,全国进出口货物全部汇集到广州,广州城的十三行商馆区建起了给外国商人存货和居住的夷馆,十三行的国内商人也在此后的“包税”制度中赚了个盆满钵满,有了它的商业兴盛。
“所以说,广州当年十三行的繁荣,得益于珠江口这几个炮台,尤其是上横档岛炮台。”
曾是“防御者”转型“连接者”
探访的最后一站,记者来到上横档岛的最高点——东台,从这里可以看到东莞、下横档岛,以及飞架而过的虎门大桥。
“你看虎门大桥的桥柱底部旁有座灯塔,它是金锁排灯塔,这里也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布下‘金锁铜关’南边铁链西侧桩基位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金锁排灯塔位于上横档岛东侧金锁排礁(即上、下横档岛之间桥墩下)。该礁石在鸦片战争时称饭萝排,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上横档岛和此礁上与东莞靖远台间安设木排铁链,可开可合,成为虎门要塞拦江截舰的“金锁铜关”,后因在其上安桩建拦江铁排而被后人称为金锁排,面积约0.0004平方公里。在珠江流域一带,小的礁石被称为“排”,大一点则称呼为“礁”,再大点则是像舢板洲的“洲”,之后便依次是“围”“沙”。
金锁排灯塔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当时广州海关建造。初期使用煤油灯作为光源,之后改用乙炔灯。1987年7月改造,方塔上加白色圆形玻璃钢塔,高13米,改用新型灯具。
“这是广州最早航海灯塔,对于了解广州航海史的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意义。”黄利平说。
1993年3月,由于虎门大桥的桥墩建在金锁排礁上,灯塔被遮挡,故停止使用。虎门大桥被称为当时世界跨度最大的悬索桥,桥下主航道跨度888米,净高度60米,可以容许10万吨巨轮通过。
“金锁铜关”是防御者,虎门大桥是连接者。当年,虎门要塞三重炮台防线以及“金锁铜关”并未拦住船坚炮利的侵略者,而如今的虎门大桥却车流熙攘,成为了最好的连接者与沟通者,将东莞虎门与广州南沙两地的距离拉近了。过去的“金锁铜关”,成为了今天的“商联财通”。
随着珠江东西两岸经济人员交流日趋频繁,作为珠江口唯一的过江通道的虎门大桥变得不堪重负,日均车流量接近16万车次,远超设计流量的8万标准车次,堵车成为常态。如今,被誉为 “世界第一跨度钢箱梁悬索桥”的虎门二桥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之后,从广州到东莞的路程可缩短10公里,日通行能力超过14万辆的车流量,将极大地分担虎门大桥的通行压力,实现珠江两岸交通提速。
那时,珠江口两岸又将多了一位连接者。虎门大桥、虎门二桥两者一起以更大胸襟拥抱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接纳更多友善和商机。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电子邮箱:lyjghc8107@gz.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