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正文

行业动态

引青春活水 做“非遗玩家”

发布日期:2018/12/24 0:00:00

越秀区用广府庙会这一载体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小朋友们观看广州最长通草画骑楼。

越秀区为文化传承“造血” 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大洋网讯 熙熙攘攘的北京路步行街上,人头攒动。正在上演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IP秀引人驻足,其中的非遗文创区被市民和游客围了个里外三层,曾宪鹏忙个不停,介绍着自家的榄雕作品。在越秀区,一批像曾宪鹏这样的年轻“非遗第二代”正站上文化舞台,掀起一场文化传承的“青春风暴”。越秀区委区政府搭台提供服务,利用广府庙会推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粤语讲古等9个非遗项目的年轻传承人甚至自发结盟,共同联合创办“广府汇”,筹建“非遗玩家”体验项目……他们对“家传手艺”的创新,让传统的非遗文化跨界融合做成了“大场面”。

作为广州建城2000多年不变的城市中心,越秀的土壤上厚植着岭南文化的气韵。越秀区立足特有的文化资源和区域地理优势,以“文化+”为老城市注入发展的新活力。文化产业在越秀区GDP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2017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20.97亿元,约占全市文化产业的两成。规模以上文化的产业法人单位数达543个,居全市各区第一。

案例聚焦

九大“非遗”齐聚广府汇

“非遗+文创”焕青春魅力

从2017年9月起,“80后”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多了一个身份——广州广府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这家年轻的企业,由彭嘉志、打铜技艺传承人苏英敏等9名非遗新生代共同发起。

如何让说书等传统非遗文化更受年轻人的青睐?在越秀区文化部门的倡导和孵化下,彭嘉志找到了新的路子——在越秀区文化部门的倡导和孵化下,他们整合广府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结合年轻人的生活美学,从文创、演艺、节庆、教育等多角度入手,探索出“非遗+文创”的新路径。

青春传承

千年老手艺走入百姓家

“通过广府汇这个平台,各个非遗项目进行联动,融合商旅文产业,探索非遗华丽转身的路径,让非遗重回广府人的日常生活。”彭嘉志表示。目前,广府汇有九个非遗项目,包括了粤语讲古、广彩、宫灯、西关打铜、通草画、古琴、饼印、榄雕、剪纸等。广府汇的年轻人们还筹建“非遗玩家”项目,建起一个1300平方米的非遗平台,使它成为传习中心、交流中心、创意中心、广府文化旅游目的地、非遗文化产业的实验基地……

和彭嘉志一样,年轻的榄雕传承人曾宪鹏也在思考着如何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榄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就已盛行。曾宪鹏的父亲曾昭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榄雕工艺传承人。曾宪鹏原本在外企工作,出于对这门手艺的真心热爱,毅然辞职投身榄雕传承,与父亲共同潜心钻研技艺,并越来越多地与市场接轨。

不断创新研发,曾宪鹏把榄雕的老技艺玩出了新花样。曾宪鹏将历史题材融合进了榄雕作品当中,使得榄雕的作品由以往传统单一的仙佛道题材为主,变成了集各种历史题材以及中国传统元素相融合的创新型工艺品。并且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了诸如耳坠、项链、U盘等实用型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接受榄雕,使其更容易进入普通市民的家庭。

“七年前,越秀区在广府庙会设置非遗区,是一个创新之举。”曾宪鹏很感激政府搭建的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活力。他表示,今年广府庙会还将广府非遗项目设在千年古道上,对“非遗二代”传承人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勉励。

政府搭台、民间唱戏,越秀构建起了文化传承发展大平台。经过8年的发展,广府庙会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民俗文化品牌活动。越秀区文广新局局长杨卫国表示,在广府汇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政府提供了服务、政策、扶持。“非遗二代”在学习父辈的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会在文化认同、消费观念上存在差异,这也使他们在非遗的运营上有新思路新做法。

打破壁垒

年轻人共建非遗生态圈

在彭嘉志看来,创新就是解决传承中碰到的现实问题。他从越秀区正在建设的“非遗精品IP库”平台,对接上江苏湛蓝影视有限公司和广东新世纪出版社。

曾经口头传承的粤语讲古艺术,如今转化成一套六册的《童说岭南:听彭嘉志讲古仔》丛书,还成了越秀区教育路小学、大南路小学、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白云区槎龙镇泰小学及越秀区少年宫的乡土教材,年销量高达六万册。

在文化跨界融合的道路上,彭嘉志越来越找到感觉。他希望,下一步依傍广府汇广大的平台,寻求说书市场发展的契机,同时用说书这种艺术形式,更好地将企业文化推广出去,刷亮“广府汇”这个越秀区的创新非遗品牌。

广府汇这群年轻人有一个共识——广府汇是面向所有非遗人士的,打破区域壁垒。而从现有的九个项目看,有的项目是海珠区和荔湾区的。

打破区域壁垒的创新效应,逐步显现。今年,广州铜雕、广钟制作技艺、广式古书画修复技艺、岭南书画装裱技艺、岭南针灸(特色飞针疗法)等五个项目一同被列入越秀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申报过程中,不少发祥地或经营地不在越秀区的项目都踊跃来到越秀。广州铜雕传承人、“铜痴”梁伟贤就把工作室迁到了越秀区,根据属地申报原则,这是在越秀区申报非遗的基本条件。“越秀区非遗政策好,氛围浓,以后发展的条件就好。”

集传承、体验、教育和创新为一体的“非遗生态圈”加速成型,文化带来的“新活力”在古老的越秀得到集中体现。近年来,文化产业在越秀区GDP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2017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20.97亿元,约占全市文化产业的两成。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达543个,居全市各区第一。

何愿飞

基层思考

越秀区文化馆馆长何愿飞

固本开新传统文化也要年轻化

“以往,传统的非遗传承人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很少走出去直接跟市场打交道,结果路越走越窄。”越秀区文化馆馆长何愿飞讲述了在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的情况下,越秀区采取的对策:搭建广府庙会这一阵地,通过举行面向高校的创意大赛以及扶持新一代传承人的广府汇,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接棒传承非遗文化,并且尝试跨界结合的探索,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未来越秀区将搭建数字文化平台,引入“文化+金融”助力非遗产业发展。

曾几何时,传统的非遗文化面临传承困境。“经常很多人讲非遗没有传承人,事实上背后的逻辑是没有了原来生存的市场。”何愿飞说,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一些非遗项目却由于在审美方式等方面滞后,而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甚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市场。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人们所需要的,但通过这些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作品不适应当下,年轻人不喜欢,传统非遗的审美方式已不适应当下,因此造成后继无人的情况,市场也不断地萎缩。”何愿飞说。

对待传统文化,不仅要固本,更要开新。何愿飞表示,非遗二代的年轻人,不光从父辈手中传承技艺,更多接受系统教育训练,相比父辈而言,他们的审美更接近当下需求。“这是我们为什么认为年轻人大有希望,推动组织广府汇的原因。”不过,搭建了平台,只是复兴的第一步,在何愿飞看来,要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活力,关键在于要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文化的传承活动中来。

何愿飞介绍,从2015年起,越秀区携手省非遗产促进会、省非遗保护中心等创办了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吸引了来自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等66所院校的学生参与,得到省内外多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大学联盟、传统工艺商家、文创企业以及众多年轻创意者的大力支持,参赛者平均年龄28.5岁。

“通过年轻人的参与,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何愿飞表示,通过举办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越秀区搭建起非遗文创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推动非遗时尚化、品牌化、IP化、产业化,走进市民生活。

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还要推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才能使非遗可以持续发展。“对于这些年轻的文化传承人而言,很多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何愿飞表示,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从创意到研发、从投产到销售渠道的全链条配套。越秀区政府通过参与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链条,整合各界资源,正在为文化产业里的创业者、传承人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何愿飞说,未来越秀区将搭建数字文化平台,引入“文化+金融”助力非遗产业发展。越秀区全力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计划到2020年,打造一支千亿级文化产业基金,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紧密融合和健康、可持续发展。还计划依托广州民间金融街和珠江北岸总部商务区打造“文化金融区”,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业务、产品超1000种,累计为文化类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融资超500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超2万亿元,形成文化推动金融发展、金融反哺文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陈少峰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非遗新生传承手段必须现代化

老城市、老城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如何获得新生?

对此,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介绍,“非遗新生”已经有很成功的案例,他拿一个微信公众号举例,这个公众号做了4年多,目前一年的销售额达到20亿元,它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做电商,二是每天发布一个匠人匠心的短视频,把产品变成了植入式产品,看了短视频的人会觉得,这个匠人这么用心地做这件事,这件作品要买,这是传统的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比如非遗广绣,不一定就是卖一整幅刺绣作品,而是把刺绣的非遗工艺与现代轻奢化的一些产品结合,一个产品中只要有一些传统刺绣工艺就可以了,但产品一定要能融入现代的生活,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同时在互联网上传播,陈少峰认为,这也是“非遗新生”的一个方向。

此外,陈少峰表示,在当前产城融合的背景下,可以推动文化创意与高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

陈少峰认为,目前做的较多的是把原来传统的做贸易的、做工业的写字楼或者旧厂房改造成文化产业园,而许多地方只是简单地把旧厂房做成休闲步行街,配套一些文化店铺,他认为这是不够的,既不具备体验性,也没有产业集聚。为此,他建议把传统的产业园区或者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存改造成城市文创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一要有产业集聚,二要有体验中心,三要有商业配套。产业集聚就是要真正作为产业的办公地,吸引一批企业落地;体验中心是把当地的文化和科技相融合,用高科技的方式讲述城市自己的故事,用科技强化内容给观众更好的体验;商业配套也不是指开一些传统的普通商店,而是来自体验中心和产业园所产生的衍生品基地,陈少峰认为包含着三个部分的城市文创综合体是未来的主流方向。既保存地方的历史文化元素,又能吸引企业落户办公,形成产业聚集,还能打造成旅游景点,开发衍生品。

数说文创

文化产业作为越秀区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在广州市乃至全省都占据绝对优势。动漫原创、文化传媒、出版展演、创意设计、创意衍生产品等文化创意领域引领全市发展。

“十二五”期间,越秀区文化创意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828.20亿元,年均增速为8.3%;2017年越秀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20.97亿元,增长5.8%,占GDP比重6.92%,约占广州市文化产业的两成。

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达543个,居全市各区第一,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的比重为28.51%。

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信息传输等5个行业增加值均为全省第一。

2017年10月,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获得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是全国首批获得创建资格的10个园区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园区。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电子邮箱:gzslyjzxw@163.com

返回顶部

总部地址:广州科学城天泰一路1号5A  服务热线:(8620)82181087  传真:(8620)82181281

办事处地址: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天泰一路一号5A 邮政:510530 Email:service@sino2sino.com

技术支持 (020-82181087) vipservice@honya.cn

盛世君悦版权所有 2000-2024年 粤ICP备1204304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02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