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9贺岁大展,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广东古代山水画展《山水有知音》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近百幅作品全部来自明清广东画人以及寓居广东的画人的山水画,精品主办方借此梳理明清以降广东山水画风的演变,展览时间为1月12日-3月31日。
据悉,这也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古代山书画展的再度亮相。
本次展览,特选院藏明清广东画人以及寓居广东的画人的山水画精品近百件,分“意会古人”和“写景抒情”两大部分介绍明末清初画家黎遂球、区亦轸、高俨、释深度、袁登道、黎简、谢兰生等人的山水画。
记者现场看到,本次作品展示的作品力图包括传统的手卷、卷轴、扇面、册页等展示形制的形式特点,是一场国画作品各种展示的大比拼。
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广州美术馆,属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美术馆之一。自建馆之日起,该馆就一直致力于历代书画珍迹及广东美术精品的征集、收藏与研究工作。
特别是经广州市市长朱光大力支持,于上世纪50年代在京津、江浙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较大规模地购藏古代书画。经60年的积累,藏品规模蔚为可观。所收藏的历代绘画,上起宋元,下至现当代,琳琅满目,其中明清及近代的绘画尤为完备。
专家介绍,广东至明清两代,文教兴盛,书画一途,人才辈出。明末清初,黎遂球、区亦轸、高俨、释深度、袁登道等的山水画成就最为出色,画风深受吴派之影响。
清雍、乾之世,粤中画家,以汪后来为著,将新安一派之特点,融会成个人画风。潮州画家黄璧,受浙闽画风影响,山水人物,写实生动,自成一家。
至乾隆、嘉庆,受惠于经贸发达,书画收藏,蔚然成风,画人眼界大开。吕翔、张如芝、梁蔼如、黄培芳等,皆盛极一时的文人画代表,尤推黎简、谢兰生最为杰出,将清代广东山水画之成就推至高峰。
与其时“四王”吴恽画风流行江南不同,广东画家们师法宋元名家,追慕石涛,不落俗套,别有见地,粤画风格,初具雏形。
至道光以后,随着广东画人与岭外文人交往日益密切,陈鼎、汤贻汾、戴熙等来粤任官,“四王”画风开始流行。晚清以降,李魁、罗清、梁于渭等大胆创新,为广东山水画带来一股新风。
意会古人
传统中国画家注重临摹。如明代画家董其昌所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而当以天地为师。”故古代画家留下了大量的“摹古”画作。然“摹古”并不等于泥古,不少画家是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个人的见解和体会,在取舍之间抒发自我的笔墨意趣,他们的“摹古”都有其鲜明的个人特点。
明末以降,尤其是乾嘉以后,得益于经济繁荣,广东书画收藏之风大盛,与江南、中原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这对书画创作影响至深至广。这一时期的粤人山水画,不仅是其意会古人、借鉴时人、直抒己见之反映,亦是其时收藏风尚以及审美趣味的反映。
写景写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传统绘画创作理论的重要命题。画家笔下的山水,是画家对客观实景融入主观情思的形象提炼与再造。所以山水画创作,既是写景更是写情,与追求境意相生、超乎象外的精神相应。如果说“师古人”是习画的第一步,那么“师造化”是紧随其后的第二步,而以“师心”为其至高境界。
从清代开始,广东画家笔下的山水,不仅可见葱郁湿润的岭南山水滋养的痕迹,还可见画家们开始自觉地将乡土景物作为描绘对象,诸如羊城八景、罗浮山、镇海楼、木棉花等等。画家们开始探索高度提炼又状物传情的“广东山水”笔墨语言,广东山水画地域风格的建立,或可以此为端。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电子邮箱:lyjghc8107@gz.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