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撒在广州南城外码头的海面上,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伴随着低沉的汽笛声,大小高矮的货轮在码头往来进出。年轻的学徒双手揉成着眼睛、撑着还有些慵懒的身子,一步一挪地跟着老师傅来码头边上,面向海洋,开启繁忙的一天。
这一老一少船坞焊工干的是港口最基础的工作之一——焊接、搬运材料、拧螺丝......修理大型船只,送她们远航。
海洋对港口工人、对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百姓,甚至对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意味着太多。古代南海航线的起点主要在广州。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今天的南海丝路更是从这里经中南半岛和南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
时隔261年“哥德堡号”重返广州。广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摄
一艘巨轮从这里出发远航,表面上意味着货物与金钱交换。她的背后,大到国家互动与文明交流、小到无数岗位的辛勤付出,更多的是代表着这片土地上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繁忙的南沙港。广报全媒体记者陈优子 摄
“又是繁忙的一天”,老师傅向徒弟感慨说,“我看着一艘艘巨轮,时长会想,每一艘停靠在岸边的巨轮,必然都承载着一个来自海洋的故事。”师徒俩望着港口船坞,照耀在船体上,依稀能看到巨船上斑驳的痕迹。
老师傅在这里工作40年有余了,刚来的时候正值共和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那时国家刚刚进入工业化,急缺专业人才,连一个焊枪都算是单位的稀有财产。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当年跟着自己的师傅,一门心思练就过硬本领,为的就是在自己岗位上焊出一条条大船,让她们走向海洋,走向世界。
“人一生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不容易了。我的一生在这个岗位上焊接了上百艘大船,看着她们从船坞出发远航,完成自己的使命,内心充满了成就与获得感,已无遗憾,你要好好努力,超越我。”老师傅说。年轻人听着,有所领悟,慵懒的身躯变得挺拔起来。
广州天蓝水清。广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港口船坞的焊接工人,日复一日在车间背朝海洋面朝船做着看似索然无味的焊接工作。他们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对海洋深深的敬畏,制造出一艘艘巨轮。他们是小人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一脚印、精益求精地走好了人生每一步,实现自身的价值。老师傅那苍老的脸颊、满是老茧的双手、深邃的眼窝,黝黑的皮肤,烙印了岁月的痕迹、生活的痕迹、工作的痕迹,激励你我在这个大时代里努力前行。
南海神庙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
漫长的岁月千百年冲刷着海岸,诉说着无数个广州迈向海洋的故事。往昔,一代又一代人,一批又一批的勇者,从这里踏上了行走于这条海上走廊的征途。描绘出了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如今,虽说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螺旋桨取而代之,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却早已融入世界的记忆。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电子邮箱:gzslyjzx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