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实践证明,全域旅游不仅是中国旅游发展道路的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更是全面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实践。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
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以《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标志,全域旅游已成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指出,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是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如火如荼的全域旅游实践,为《指导意见》的出台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丰厚土壤。
当前,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2016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数的40.5%,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1.76万亿元,同比增长21%。
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旅游业发展初期以景区观光、酒店住宿等为主体的“狭域”旅游发展概念,拓展了旅游发展空间,创新了旅游产业商业模式,全面推动了区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并最终对整个区域经济体系形成整体优化效应,形成了旅游服务业主导型的现代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因此,全域旅游是缘起于五大发展理念,并具体落实和遵循的结果。
专家分析,《指导意见》的出台,理清了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旅游业为何发展、如何提质、如何强身的根本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认为,以《指导意见》为总指引,通过树立全新的旅游资源观、市场观、产品观和产业观,全域旅游激励了更广泛领域的创新,为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空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新探索;激发了更广泛空间内的旅游流动,推动了财富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再分配,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协调、区域协调;激活了更广泛空间内的资源利用,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重要的转换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进一步确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作为党和国家破解长远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纲举方能目张,正本更能清源。《指导意见》的出台,为进一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力抓手。
当前,大众旅游方兴未艾,全域旅游如火如荼,旅游消费需求持续高涨,为我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重要保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旅游业仍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现实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全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全域旅游以“旅游+”为手段,将各类社会资源、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多元化利用,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如武汉打造世界级江汉朝宗核心景观,以水陆联游线路将20多个景点联为一体;厦门推出“空海联程”产品,机票加船票可一站式购齐;海南低空飞行航线的开通不仅带来交通设施的革命,同时推动低空飞行新业态的发展。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全域旅游实施以来,“旅游+农业”所形成的休闲农业业态接待人数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5%以上;“旅游+互联网”所形成的电商领域,在线旅游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20%;全国首批200个特色小镇有70%是以旅游为主要业态。
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激发了旅游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17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
可以说,全域旅游是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的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的均势化发展,催生逆城市化的内生动力,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厉新建分析,在很多地方,通过全面推进全域旅游,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业融五化”的融合剂和促发点,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在山东大学教授王德刚看来,全域旅游实际上是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服务体系全方位、全时空、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系统性打造,是从供给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基石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旅游业在精准扶贫、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全域旅游的重要目标,恰在于整合各种旅游要素、资源、产品和服务,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自由、平等、公平地参与旅游、享受生活,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基石”。《指导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全域旅游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具体措施及责任分工,可谓一场政策“及时雨”、惠民“大礼包”。
作为现代旅游和旅游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全域旅游在国家扶贫战略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正如王德刚分析,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将贫困地区的农田、荒山、水域、房舍、农作物、乡村环境等生产和生活资源,通过农民自营、租赁、流转、合作、入股等方式,以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导向,实现乡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促进乡村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经济向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让原本缺乏活力的乡村落后地区自身具有了“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走上产业化脱贫之路。
幸福产业之首——这是全域旅游战略下旅游业的重要定位。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中,旅游产业被认定为幸福产业之首。一方面,旅游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测算,2017年,全国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多达90.8%的受访者在过去的旅游经历中,体验到了幸福的感觉。
厉新建认为,全域旅游之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在通过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等推动乡村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这些地区有效融入了现代社会潮流;不仅有助于解决人们物质财富的问题,更有助于通过旅游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域旅游鼓励通过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来推动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繁荣、文化自信,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文化上的准备。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指导意见》的出台让人们有理由期待,全域旅游将进一步发挥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新的力量。